钱钟书曾说:"假如你吃了一个鸡蛋觉得很好,何必一定要去找这只下蛋的母鸡呢?"不过在日本的某些商店里,如果你发现一棵蔬菜长得不错,的确可以看看它是谁种出来的,方法很简单,只要拿出手机,对准蔬菜标签上的二维码扫描一下,就能查到它的品种,种植方法,以及栽培者的照片--也许是一对农民夫妻在田间地头的合影,他们保证你吃得安全。
这种可以追溯到生产源头的食品,在东瀛岛国早已不是新鲜事物。长期从事日本食品安全研究的香港大学学者潘杰曾做过一份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大多日本人判断食品安全的首要标准是产地,如果是日本产的,就会比较放心,如果是中国或者美国产的,则心中总有那么点"食品安全问题的影子"。
如果把时间倒推回半个世纪前,这个令中国人不快的结果也许会大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事实上,为了吃到一口放心的食物,日本人曾经走过了一段艰难曲折的道路。
五十年前的毒奶粉
1955年6月起,日本西部各地的许多母亲都发现,自己的婴儿变得无精打采、情绪烦燥,伴随着腹泻、发烧、吐奶、皮肤发黑等症状。一开始,家长们以为是酷暑导致的身体不适,但是医生询问后发现了一个共同点:这些婴儿喝的奶粉,都是日本乳业龙头森永公司生产的。
调查的结果令人震惊。原来,当时森永集团在加工奶粉过程中通常会使用磷酸钠作为乳质稳定剂,而其在德岛的加工厂使用的劣质磷酸钠混入了砷,也就是俗称的砒霜,这会对婴儿造成神经、内脏的严重受损。在8月末事件公开之前,已经有22名喝了毒牛奶的婴儿夭折,在事件之后的一年中,受害致死的婴儿达到了13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