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有的不仅网红抖音,还有这些。
小马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后来去了英国读研究生,回来工作之后一直在思考去哪座城市工作,前几天,他终于做好决定选择了西安,巧的是,他也是2018年落户西安的第70万个“新西安人”。
小马之前,西安今年迁入了1156个博士,24423个研究生,本科219875人。
在技术时代,人才是最基础的一环,也是衡量一个城市科技水平的重要指标。但目前大多数人才最终还是会流入北上广,所以这种稀缺在中西部城市体现的尤为明显。当这些城市准备发力、打造可持续循环的科技产业时候,如何去吸引以及留住人才,便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
而西安在这方面,倒是有不少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
去中西部城市“挖矿”
在早期的互联网红利期,互联网行业一直是招人大户,但是随着这波用人需求逐渐达到饱和以及新的技术转折点的到来,互联网时代的人口流量红利正在衰减。
此消彼长背后,也预示着一个新的用人红利期正在到来,被新技术浪潮裹挟的互联网以及科技巨头们,对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相关技术人才可以说是相当“饥渴”。应届生薪水的水涨船高就是最直观的的体现。
抢人是个大事情,这几年各大城市也加入了这场战争中,它们陆续出台了新的人才引进政策,从降低落户门槛,到给予人才衣食住行各种补贴,城市之间的抢人之战一触即发。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沿海地带之外,中西部城市也在快马加鞭地紧跟其后。百度地图发布的《2018年第二季度中国城市活力研究报告》显示,西安与北京、成都、郑州一同进入全国人才吸引力排名前四强城市。其中,西安、成都、武汉三个中西部城市中,最有诚意的莫过于西安。
在人才这件事上,西安做了很多创新的改革,仅仅是户籍改革,一年内就做了诸多尝试。
去年,西安出台了“史上最宽松户籍政策”,随后不断放宽户籍准入条件,加码政策优惠力度。
今年3月,“全国在校大学生仅凭学生证和身份证可在线落户西安”政策一出,瞬间上了各大社交平台热门,引发全国范围内的热议讨论,在宣布的当日,西安共迁入落户人口8050人。
百度搜索检测的数据也显示,西安是人才争夺战中的绝对关键词。
另一方面,西安近几年一直着力打造“硬科技”城市名片,连续举办两届全球性的硬科技大会,吸引全球的科技人才共聚西安。显而易见,能否完成这个“硬科技”的形象打造,背后的关键一环也在于“人”。
去年,西安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打造“一带一路”人才高地若干政策措施》,计划五年投入38亿,引才育才100万。再加上西安本身丰富的高校、科研院所提供的源源不断的人才红利。这场人才争霸赛中,西安跑地很稳。
为什么选择西安?
如何留住人才是个大问题,当然在北上广这种一线城市,基本上没有类似的烦恼。但像其他二三线城市,以及那些没有先天地理环境和经济发展优势的城市,留住人就是最棘手的难题。
有业内人士评价,“如果中西部各省都出台措施,就是零和博弈,我们拿20万元,沿海拿20万元,人才还会到沿海,还是竞争不过。”
在人才方面,西安有的是底气,西安是“一带一路”建设上的重要节点城市,去年又成为中国第9座国家中心城市,这些都是人才竞争中的加分项。对于他们来说,引入人才并不难,关键也在于如何让这些人在西安“发光发热”?
谈及这一点就不得不提到西咸新区。作为陕西经济增速最快的区域,西咸新区已成为陕西融入世界、世界进入陕西的一个窗口。
也正是在这里,有着不少西安创业者的“传说”,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廖原做出中国人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底层核心通讯协议;从西北大学出来的吴联成从零开始做出了物电一体化智能印章;程序员王云翔和硅谷科学家Daniel结盟,在沣西新城研究前沿的脑机接口技术……
同时,对于中西部城市来说,在既有的一些环境局限之外,不仅仅要靠政策去留住人才,城市环境、产业布局、就业机会、社会保障都是重要的考量因素,
首先是通过创业创新的优势让海外、外地以及本地的人才在当地形成集聚。比如和高校成立创新驱动联盟,确保本地高校人才不会持续性大量的外流,打通高校和产业资源。同时建立引入海外人才的机制。
近日召开的“创响中国”西咸站活动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案例,借此为“一带一路”的创业人士,投资机构搭建对话平台,吸引全球更多的创新创业者汇聚西咸。
图 | 2018“创响中国”西咸站活动现场
其次通过一定的补贴奖励鼓励有杰出贡献的人,仅2018年上半年,西咸新区就为“双创”类项目兑现了政策奖励1575万元。
互联网时代里,西部城市并没有抓住发展的良机,随着以新技术为代表的新兴经济的出现,对于他们来说,也是一个新的契机,通过抓住当地的特色产业去形成集聚,比如银川有很多能源化工、生物制药,内蒙则可以在草原产业上大做文章,这就是一个产业的机会。
在这方面,以打造硬科技为核心的西安一直独辟蹊径发挥产业集群优势。西咸新区把产业作为新区的“魂”,西咸信息产业园、恒大秦汉云小镇、蓝盾大安全产业园、360安全大数据研发基地组成大数据产业、富士康、中兴等组成电子信息群。最终利用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拉动人才的流动、留住人才。
政策的鼓励和扶持是一方面,建设一个适合人才发展的创新环境也是重中之重。目前,联想、中兴、富士康等国内知名企业纷纷入驻西安,而类似京东众创空间、腾讯众创空间等主题丰富的创新创业载体已有43个。
当然,生态、交通、教育、医疗等公共基础设施也要抓,这些都是人才最基本的物质保障。最终,有创业的氛围、有承接人才的渠道、有独有的历史文化和城市生态建设,人才的流动,才能完成良性的自循环。
兰州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邵建平曾经在采访中提到,产业就像栽树一样,它需要土,而土就是它的氛围,它的文化。要在一个行业或一个突破点上整群移植,进而优化改变大环境,以此吸引整个产业链上的高、中、低端人才。
这也是其他中西部城市可以效仿学习西安的地方。
最后
就像在双创领域工作十多年的老兵程方在“创响中国”西咸站上所说,“青年人来到这里,他们来的时候并不会带来什么,但正是因为这些人的涌入,使得我们这个地方的不确定性变得更加大,我们在这里产出创新点的概率也就更高。”
当然,西安是拥有几千年历史文化沉淀的古都,臊子面、肉夹馍、羊肉泡馍……脱口而出的这些美食就足以让人留在这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