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史遇春
今天,说一说梨园行的一位旧人旧事。这位旧人,乃是梅兰芳的祖父梅巧玲。
读清人笔记,孙静庵(生平未详)在《栖霞阁野乘》卷下有《梅巧玲轶事》一节,本篇即据此节成文。
梅巧玲,字丽芬,他的外形丰腴,容貌俊美。他在梨园行扮演的是青衣花旦,因功力深厚、技艺精湛,所以,能够把青衣花旦演得惟妙惟肖、精彩绝伦。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京剧自从在清乾隆、嘉庆年间形成以后,旦角一直都由男性伶人扮演,大家也习以为常,称之为“乾旦”。到了清末民初,社会风气逐渐开放后,各地才有女性伶人走上舞台,人们称之为“坤旦”。
梅巧玲除了演戏之外,在其他艺术方面,也有涉猎:书法方面,他工汉隶;对于诗歌与绘画,他也略有其长。
话说,咸丰(清文宗年号,共十一年,公元1851年~公元1861年)末年,有某位太史(或为翰林别称),原本是世家子弟,因为挥霍无度,所以,他把家财都散尽了。
这位太史呢,对梅巧玲特别眷顾。
因为家资倾尽,生活困难时,这位太史曾向梅巧玲借贷过二千两银子。可是,还没等到偿还所借梅巧玲银子,这位太史就因病在一座寺院中贫困地死去了。
这位太史去世之后,他的一位同乡出面,组织料理他的后事。
那位同乡,准备了好些个帖子,召集这位太史的诸位同乡,希望大家合力,把这位太史安葬。
这位太史的同乡们会集到灵柩停放的地方之后,大家一起商量,计划共同出钱出力,筹集资金,为太史送丧。
太史的灵柩停放处,同乡会集前,纸笔已经准备好了,就是希望大家自行书写所要捐赠银两的多少。可是,这些人都互相推让,没有人原意先下笔书写自己的姓名和赠银数目。
当日,直到天快黑时,总共筹集的银子还不到一百两。就这一百两的银子,那位组织料理后事的太史的同乡,嘴皮子都快要磨破了。
标签这时,忽然有守门的人进来,说是梅巧玲来了。
这些前来为太史料理后事的同乡,都是太史的熟人,他们对太史的平日里的状况都非常清楚。
诸人听说梅巧玲来了,都面面相觑,很是错愕,然后,有人说道:
“这人是不是来讨要欠债来了?”
又有人说道;
“如果他看见我们的筹资情况,向我们讨要太史的旧账,我们该如何是好?”
这些人话还没有说完,梅巧玲就已经进来了。只见他身穿素服,神情哀戚,进来之后,他直奔太史灵前,上香、焚纸,哭得非常伤心。
梅巧玲哭了多时,尽哀而止。然后,他对诸人说道:
“太史生前,曾借过我二千两银子。现在,他人走了,留下一个无人照顾的家,上有年迈的母亲,下有年幼的孩子。这个景况,我又怎么忍心再提旧债的事情?”
说完这话,他从怀中掏出太史的借款凭据,又在太史的灵前深深作了一个揖,就着灵前的蜡烛,将借据烧掉。
接着,梅巧玲又慢慢从怀中掏出另外一张票据,交给了那位组织料理太史后事的同乡,并说道:
“我听说太史归丧的费用还没有着落,我这里谨备有赙金二百两银子,希望能对太史的后事料理有一点点的帮助。遗憾的是,我所从事的职业比较低下,财力非常有限,无法多有助力,来酬报太史生前的知己之好。”
话毕,他就擦擦眼泪,辞别大家,离开了。
这个时候,太史的同乡诸人,脸色都非常难看,猜想,一则是怕梅巧玲讨要旧债的惊恐吧;再则是为梅巧玲的举动所震动吧。
梅巧玲卒于清德宗光绪辛巳、壬午年间(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农历辛巳年;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农历壬午年。)。
因为姓梅,所以,梅巧玲生平酷爱梅花。去世后,他被埋葬在京师东部的一个村子里。梅巧玲的墓地上,种有梅树三百棵,这是他的遗命。
标签梅巧玲的小儿子梅肖芬,也擅长绘画,特别以兰花见长。
现在京师的伶人中,无论是才貌、还是艺术,梅兰芳都可说是首屈一指、称为诸伶之冠的。梅兰芳就是梅肖芬的儿子。
附文中相关资料:
【梅巧玲】男,生于清宣宗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卒于清德宗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享年41岁。原名芳,正名芳普,字筱波,一字雪芬,号慧仙,别号蕉园居士,自号梅道人,乳名阿昭,寓所名“景和堂”,又称景和堂主人,绰号胖巧玲。祖籍江苏泰州凤凰墩鲍家坝。
因家境贫困,8岁时过继给江姓,后被辗转贩卖。11岁入福盛班从班主杨三喜学昆旦兼皮黄青衣,又从夏白眼习艺,后与四喜班名旦罗巧福习花旦,艺成后即崭露头角,且极有人缘,遂为四喜班主要旦角。三十几岁即掌管四喜班。罗巧福为人慈祥,对待徒弟极为厚道,课徒授艺极为认真,深受梨园同仁的爱戴与尊敬。罗巧福的师父杨三喜,虐待徒弟是出名的,梅巧玲几经转卖,恰被杨三喜收为徒弟,受尽了百般折磨,后又转拜夏白眼为师,同样饱尝皮肉之苦。是这位仁慈的罗巧福,自己出资赎出梅巧玲,带回家中精心培育,终于使其成才,为此梅、罗两家世代交好。
梅巧玲是清朝同治、光绪时期技艺非凡、声名赫赫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是徽班进京后由演唱徽调、昆腔衍变为京剧的十三位奠基人之一。因其在京剧旦角表演艺术方面的突出成就,被清末画家沈蓉圃绘入《同光十三绝》画谱而流芳千古。
【汉隶】广义而言,所有汉代的隶书都是汉隶,包括汉初的古隶、汉隶(狭义的汉隶)和八分书。狭义的汉隶是指西汉使用最广泛的隶书体。汉隶较古隶规范,又不像八分那样具有装饰性,是西汉直至汉末的通用书体。汉隶的特征为:取横势,突出横画,横平竖直,给人以雄放洒脱,浑厚深沉之感。汉隶代表作品:《曹全碑》、《张迁碑》、《礼器碑》、《汉鲁相乙瑛奏置孔庙百石卒史碑》、《史晨前后碑》、《张景造土牛碑》。
【太史】官名,三代为史官与历官之宅,朝廷大臣。后职位渐低,秦称太史令,汉属太常,掌天文历法。魏晋以后太史仅掌管推算历法。至明清两朝,修史之事由翰林院负责,又称翰林为太史。
(全文结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