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发展生态农业有以下几点:
一、强化行政推动,营造生态农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环境兴农”思路,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促进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协调发展。加强监测监管和宣传,开展种植业生产排污系数、地膜残留监测,开展外来入侵生物防除和野生植物资源保护。杜绝高剧毒农药使用,保持化肥使用零增长,推广生物物理除防虫等技术,降低了环境污染,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强面源污染防治,在规模化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12处,兴建厌氧发酵罐8800立方米,年处理粪便污水15万吨,年产沼气315万方,年发电62万千瓦时。加强秸秆综合利用,试行秸秆综合利用机具购置补贴,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消除了秸秆焚烧现象。
二、强化美好乡村建设产业发展,产村融合打造美好家园美好乡村建设
产业发展是基础支撑。2013年以来,围绕“兴业富民”发展目标要求,产村融合、多措并举,实现了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的优势互补、基础建设与生态环境的良性互动。
高起点谋划乡村产业发展规划。突出资源禀赋、特色优势、自然生态理念,因地制宜谋划产业发展。2013年以来,131个重点美好乡村都制定了操作性强的产业发展规划。各地在规划引领下,主导特色产业发展、“一村一品”建设、规模流转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培育,休闲旅游观光农业和农民收入等都取得快速发展。
做好整合文章,深度推进产村融合。整合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森林增长工程项目,建成一批现代农业生态园、特色园;整合各类农业项目和涉农资金向美好乡村重点产业、重点区域倾斜,壮大了主导特色产业发展;结合乡村自然资源、乡土文化和村庄建设,快速发展休闲旅游观光农业;用好年1000万元专项资金建设光伏电站,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标签三·发展村适度规模经营。就福建省而言,农民户均经营耕地不足3亩,小规模农户仍然经营60%以上的耕地,集中连片百亩以上的规模经营不到全省总耕地面积的10%.由于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偏小,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比较低,生产成本居高不下,竞争优势不强。为此要鼓励发展家庭农场、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用规模化经营来抵消劳动力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上升。同时要注意规模经营适度性,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测算最佳经营规模。
图一
生态农业的发展前景在哪里呢?
长期以来人们有各种误解,以为生态农业就是不施农药、化肥、甚至不用机械电力以为只有这样才是符合生态学原理的。实际上这只是单纯地倒退到传统农业阶段,而不是真正的生态农业。这种倾向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尤为明显。合理的投入对于生态农业来说包括两方面:适当的投入物。适度的投入量,就是要保证使生态农业的生产过程要有相应的足够的物质循环强度和能量流动通量,这是由于生态农业的开放度大及要求高效生产所决定的。适当的投入物质是指有选择地进行投入,避免那些重污染、难以降解的、易于通过食物链富集的物质进入到农业生态系统中。那些降低农产品品质的导致农业生产不合谐的因素,都应摒除在农业生态系统之外。
生态农业所追求的目标是高效益和无污染,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更多地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才能实现。除地膜覆盖、温室培养、无土栽培、营养配合饲料、网箱养鱼等常规技术外,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等微观工程技术,将与大规模生产的农业宏观生态工程技术相结合而成为生态农业技术的一大特色。随着环保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一些环保新技术如污水处理、生物活性肥料等环保生态工程技术也将广泛应用于生态农业,这些现代高新技术的应用必将会更大地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在过去一个时期内,许多地区的水土流失、土地裸化、生态环境自我调控能力退化造成各种农业灾害,如果只在小范围的耕地内进行持续农业生产显然是不协调的,而且难以达到目标,必须以强大的景观生态建设与改善为依托。随着生态县的建设,对县区内的景观生态进行长远建设是非常重要的。
图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