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悦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军事 > 军史 > 风云人物 > 正文

施利芬与他的“施利芬计划”:狭隘军事主义

2018-01-17 14:45     

1913年1月4日,阿尔弗雷德•冯•施利芬伯爵在柏林家中去世。此时离大战爆发还有14个月。79岁的老元帅并未像他的伟大前任毛奇伯爵一样,在垂暮之年思考"高于世间理性的上帝的和平",他睁开高度近视的眼睛,留下一句简短的遗言:"务必加强右翼!"

清瘦、忧郁、沉默寡言,从未作为统帅指挥过一场真正的会战,施利芬的形象和我们印象里的"军国主义者"大相径庭。他不喜欢荣誉或勋章,对同时代德国军人欣赏的哲学和音乐也不感兴趣,唯一的爱好是工作本身。担任德军总参谋长的15年里,施利芬常常整夜待在班德勒大街的办公室,研究机关枪和汽车这样的新发明对大兵团包围战的影响。他的勤奋、离群索居和数学家般的严谨思维,后来都成为与那份著名计划有关的传奇的一部分。

当施利芬在1891年成为德国陆军的掌舵人时,两线战争的阴影已经笼罩在这个中欧强国头上:由于柏林不再重视与俄国的友谊,圣彼得堡正在和巴黎亲密接触。这样一来,一旦法国为收复阿尔萨斯-洛林而对德开战,绰号"蒸汽压路机"的俄国陆军将从东方威胁东普鲁士,从而使德国陷入战略包围。伟大的毛奇在1870年代曾经制订过一个应急方案,在开战之初集中兵力削平东线的波兰突出部,迫使俄国终止进攻,随后回师西线,依托边界要塞群向法国发动反击。但毛奇计划的成功取决于军事策略和外交谈判的结合,如果俄国在遭到第一波打击后拒绝媾和,或者法国以全民皆兵的游击战牵制德军的攻势,德国就有陷入消耗战的危险。这是不"科学"、也不彻底的。

品牌、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寻求合作 ››

榜单

今日推荐